公益行业该如何面对信任危机?

公众的信任,是公益行业的红线,如同人之品格如影随形,但近几年随着环境和技术的改变,公益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看待信任问题?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实现良性发展?近日,上海普瑞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晏和淘分享了他的观点。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所在机构或本平台立场。

中国公益行业在2024年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变化和事件。首先,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导致公益行业的筹款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其次,慈善法进行修改,项目筹款的新要求给很多机构带来了挑战;第三,儿慈会事件带来的社会舆论引发了新一轮信任危机,让整个公益行业遭受了更多质疑,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给公益项目执行带来更多障碍。

目前中国处在一个转型期,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也是公益行业的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公益组织还是从业人员,都必须对公益行业未来的方向和可能性有一个清醒的认知,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同时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对于公益行业面临的信任危机,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怎么处理,也是整个行业应该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行业的探讨和互动,在行业内部和机构内部最终形成一个较好的危机处理机制,而不是完全依赖于政府部门不断加强的监管措施。

1.信任问题,是不是公益行业面临的独特问题?

前一段时间,儿慈会引发的信任危机事件成为了自媒体追逐的热点,让公益行业面临很多质疑。公益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和商业相比,它的唯一产品是对于美好社会的愿望,而不是信任,信任只是一个保证交易的条件。但是即使在信任度很差的时候,人们也不会放弃对于美好世界的追求,从而去创造能够促成这种交易的条件。并且,因为信任是无形、难以监测甚至易变的,要靠个人和机构的努力去改变社会不互信的局面几乎毫无可能。

儿慈会"9958儿童紧急救助"项目曾在2023年时爆出丑闻,使公益行业面临信任危机。(图片来源:中国慈善家杂志)

这和商业社会一致。在商业领域,交易的基础并不是信任,而是不信任。古人在订立约定时,正因为没办法互信,所以需要在神祗前发誓和诅咒。但对神祗的信仰程度并没有衡量标准,于是有了法律。人类本来就缺乏信任基础,所以需要很多辅助工具来进行规范,才有了各种各样的法律和规定。

所以,对于公益从业人员来说,这没什么好抱怨的。商业领域和政治领域比公益领域所遭受的信任危机有过之而无不及。恰恰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才需要有一些组织,一些个人和一些行为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越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才越需要有人去坚守和示范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公益行业本身才越有价值。

所以,信任危机的出现,客观上是因为近二十年来中国公益的迅速发展已经引起了大部分人的关注。因为规模越大,影响到的人越多,也就越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质疑,越容易被放大细节。所以这要求公益组织和从业人员从粗放型公益转变为精细化公益。

另一方面,公益行业并不是完美的,自身肯定有很多问题,社会的监督对于公益行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公益组织和从业人员不必对此感到恐慌。相信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完善,可以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与社会舆论良好互动的环境。

2.机构如何避免丑闻风险

对于公益组织来说,主要工作往往在两端,一端是项目,一端是筹款。最易发生风险的是在筹款端。因为公众在捐款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和公益组织形成了一种信托关系,他们会认为公益组织使用不当的资金都是他们的资金,同时因为对这一部分捐赠附带了强烈的情感,所以对于资金的使用和项目执行会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也就变得更加苛刻。

公众的舆论常常带有一个倾向,就是容易把个人的行为与机构的行为等同起来。因为个人代表了机构,所以个人的不当行为自然就会引发公众对于机构的舆论危机。但是作为公益行业从业人员,在对公益丑闻梳理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分清,这些丑闻到底是机构造成的还是个人造成的,或者双方面的原因都有。

从行业来说,可以进行专题的联合讨论,制定出行业规范,也可以通过行业倡议书的形式来进行规范。因为某个机构的丑闻,实际上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声誉。

公益机构要建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对一些重要的议题,要邀请专业人士进行主题培训,比如防止腐败、性别平等、防止性骚扰、儿童保护、文化多元与包容性、气候变化等方面,让员工对于不当行为有明确的认识。培训后还应该与员工以及志愿者等核心参与人员签订承诺书。签订承诺书最大的好处就是把机构和行为同员工个人行为做了分割,也是对机构和员工的双重保护。

作为公益机构,内部一定要做到尽量的透明和平等。要让所有员工都尽量参与机构的决策。员工的参与度越高,拥有感越强,就越能够避免风险。

在危机发生后,公益机构要客观、公正、透明地尽快进行回应,如果确实发生了错误的行为,要坦诚地承认错误并及时采取公正的善后措施;如果是误解造成的,也要及时进行澄清并表明机构对于此类事件的态度。

整个行业也应该共同应对危机,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讨论,形成统一的态度。对于确实不恰当的行为要直面问题,表明态度,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想着等信息慢慢冷却。因为每一天的延迟、每一次的隐瞒,都将带来更大的危害。

3.公益行业的优胜劣汰有利于行业良性发展

外界的监督和批评对于公益行业有两个益处:一是促进公益行业和组织不断规范自己的工作和行为,变得更加专业;二是可以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

中国公益的出路并不依赖于外界社会的变好,甚至于外界社会的变好可能要部分依赖于公益行业的推动。我们要知道,解决困弱群体以及环境等问题,并不能靠受益人自己解决,而公益行业存在的目的则是为了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

公益组织对社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因为机构有一个较“好”的使命,就要求社会和个人都来支持和包容你。如果机构不能对社会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即使它能够应对外界变化带来的生存压力,实际上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公益组织为使命而存在,但是因为效率和效果得以生存,公益属性给它提供了保护的外衣。目前中国公益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淘汰机制,但是,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不断淘汰不好的资源,同时引进新的行业新力量,才能健康发展。

对公益机构而言,也要直面竞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获得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来获得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独特价值。如果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较弱,需要通过贩卖爱心,博取公众同情心来筹款,自然就容易受到质疑和不信任。也就是说,如果把道德高度作为产品,公众就会比较挑剔。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在于外部构建社会的信任,而是公益组织要让公众关注的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结果,而不只是爱心和道德感。其次,要让行业人才正常流动,优胜劣汰,甚至引入更多从商业领域等相对高效行业的人才。

所以,当外部社会给公益行业带来一些压力,甚至淘汰掉一些组织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过于担心,只要能够继续把项目做好,能够有效回应社会的需求,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项目,我们的机构和行业就一定能够发展得更好。

来源:CFF2008公众号

下一篇:人民网评:让非法社会组织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