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理论研究,扩大慈善宣传

导读: 

1994年2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为慈善正名》一文,让“慈善”二字重返主流话语和公众视野(《人民日报》1994年2月24日第四版),成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三十年后的今天,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1.jpg

《人民日报》1994年2月24日第四版 

图片来源:长青文献图书馆

今年,基金会论坛秘书处从长青文献图书馆的馆藏中梳理出一些聚焦“慈善理论建设”的珍贵资料,从中得以窥见三十年间行业前辈、学界专家等为探究中国的慈善理论和非营利事业不断作出努力。

今日与您分享其中一篇题为《加强理论研究 扩大慈善宣传》的材料,成文于1996年。1996年10月7日至1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内简称“六中全会”“全会”)召开,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学习贯彻会议文件精神,中华慈善总会和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联合于1996年10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慈善”研讨会,本文是该研讨会的记要,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在当时环境下“慈善”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加强慈善理论建设、扩大慈善宣传的重要课题。其中的一些设想,至今仍是未竟的事业,其中一些意见,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说明:本材料现藏于长青文献图书馆,由已故我国公益慈善事业重要开拓者之一朱传一先生的家属捐赠。

image.png 《加强理论研究 扩大慈善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慈善”研讨会记要》材料第1~2页。

图片来源:长青文献图书馆

加强理论研究扩大慈善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慈善”研讨会记要

(丁望  季颖)

最近召开的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为今后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慈善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六中全会文件,并且抓住机遇,高举精神文明旗帜,从广度到深度把慈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为了学习和贯彻六中全会文件精神,加强慈善理论研究,扩大慈善宣传,总会和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联合于10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慈善”研讨会。崔乃夫、季羡林、王蒙、许启贤等20多位专家学者和上海、天津、广东中山等地慈善工作者参加了研讨会。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慈善为题举行的学术研讨会,许多学者反映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慈善这个专题,一致认为在中央号召加强精神文明的形势下研讨这个问题很有必要。研讨会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慈善,了解社会各方对慈善的看法,这次会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从这次会议和各地的经验看,加强关于慈善方面的理论建设,扩大慈善宣传,在全社会激发慈善意识,以取得领导的理解和社会的支持,是当前进一步开展慈善事业的重要课题。现将这次会议提到的一些问题,结合我们的一些看法整理如后,供与会同志参考。

一,慈善这个字眼,许多人对它还心有疑虑。在大力宣传慈善在稳定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同时,要从理论的高度为慈善定位。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慈善一直是被批判的贬义词。王蒙说,“过去一说到慈,就是心慈手软,伪善,一说到善,就是自称李善人、张善人之类的恶霸地主。”慈善和宗教联在一起被批判为剥削阶级欺骗人民的鸦片,是帝国主义进行侵略的工具。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把人们的爱心善心关了禁闭。从1978年开始的拨乱反正,曾经就人道主义、人性论进行了讨论,而慈善明显滞后。许多人至今对慈善这个字眼还心存疑虑。有一些本由慈善团体组织的活动,一些媒体在报导时不提慈善二字。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许启贤说,对慈善的观念需要更新。王蒙说,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慈善观念常常发生矛盾,人际关系的高度紧张使慈善成为不可能。他说,慈善可以为不同社会服务。共产主义道德本身有可容纳慈善观念的方面,如集体主义、助人为乐、共同富裕等。应从文化上、思想上、理论上做进一步探讨,使慈善和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共产主义思想衔接起来,不使中间形成断裂,更不要变成悖论。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李强说,慈善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必然出现的课题。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引入,必然出现贫富的分化。中国社科院经济学所盛洪说,虽然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目前最有效率的制度之一,但它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可能存在贫困,而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贫富差距还会扩大,如果贫困人口得不到救助,会带来对社会的怨恨,导致对市场经济体制以至对改革的否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施德容以上海市的实际情况说明了慈善在稳定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说在社会保障方面,政府起着决定的作用,通过道德的力量动员社会力量救助需要救助的人,对社会稳定起补充作用,但这是不可缺少的作用。因临时要参加重要会议不能出席研讨会的厉以宁教授传来了他的意见,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慈善也是一种分配。第一次分配是在市场进行的,是以效率进行分配的。第二次分配是由政府进行的,要兼顾公平。慈善可以说是第三次分配,是以道德的力量调节贫富。

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崔乃夫说,中华慈善总会1994年成立,重要目的之一是通过慈善活动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在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方面要有若干支撑点,慈善是一个支撑点。慈善的核心是个爱字,爱人,爱社会,甚至推而广之,爱自然,爱动物爱植物,培养善良意识。道德建设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要有载体,慈善可以作为落实思想道德建设的载体和基点。

要认识慈善的伟大社会效果,但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郑也夫说,慈善不可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慈善也不承担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孙立平说,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为什么近年来道德方面出现了种种不能令人满意的现象,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遵守道德的行为越益成为代价高昂的行为;二是少数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使遵守道德的人感到吃亏而造成心理不平衡甚至羞辱道德。所以一个社会应通过制度的安排把人们遵守道德所付出的代价缩小到最低限度,到人们能接受的程度,政府的作用在于建立秩序,维护公平。

前中宣部研究室主任刘祖禹说,要研究社会主义慈善学、慈善观。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来发展我们的思路。

二,全会决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慈善为载体的道德建设不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悖。道德是有层次的,慈善是具有最大包容性和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慈善可以有很高的层次,无私奉献,也可以有利己的目的。慈善不要问动机。

对当前道德状况的评价实质上涉及到对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改革的评价。会议认为全会决议对改革以来的道德状况作了全面的评价,主流是好的,同时又指出了存在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地方的领导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没有解决。朱传一教授说,全会决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民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对立。盛洪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之前发表的一本书是《道德情操论》,这是他的第一本书,这位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现象是从道德开始的。道德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条件,因为无论是商业的交往还是法律的规范,如果没有道德作为约束,任何合约都很难有效地遵守,都将无法执行。人们必须要有自觉自愿的精神来维护社会上的秩序,包括市场秩序。同时,有些社会公共事业是无法通过市场完成的,必须有人作出利他主义的选择,做出一些贡献。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救济全由国家包了下来,加上认识上的因素,慈善必然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激发了人的积极性,发展了生产力,也带来了贫富之间的差距。这为慈善提供了需要和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刘军宁说,市场提供了慈善所需要的物质力量。没有物质力量,慈善是一句空话。中宣部理论局黄中平说,在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需要建立道德规范,这对道德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市场经济具有进取精神的道德规范,至少包括以下十个内容:1、自主,2、竞争,3、正当,4、明智,5、效率,6、宽容,7、互利,8、公平,9、守法,10、勤俭。上海市农业银行顾德祖说,虽然银行是企业,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赢利是第一位的,但是仍然能找到与公益事业的结合点。企业从事公益事业,也是树立企业形象的需要。

全会决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以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为指导思想,但同时要将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能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线相悖。厉以宁教授说,道德是有层次的。北大知名学者季羡林教授说,慈善可以是很高的层次,无私奉献,也可以有利己的目的。为慈善付出的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时间或其他,包容度很大。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出于什么动机,只要他参与了,他就开始了他的道德积累。所以我主张慈善不要问动机。人民日报理论部主任黄美来说,慈善是低层次的道德行为,但同时要引导向高层次发展。慈善是落实全会决议中将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方针的最有希望的途径。

三,什么是慈善,为什么要建立慈善组织,要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规定,慈善组织要寻找自己的强项,发挥自己的优势。还要努力扩大慈善宣传。

慈善组织比慈善还要受到社会上一些人的忽视。由慈善团体组织得很成功的项目,媒体在报导时关于组织者略而不提。关于慈善是否中断了40年也有概念上的模糊。有同志说,从广义上讲,民政部的工作就是慈善,不过是政府行为罢了。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崔乃夫说,慈善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不发达,局限在富帮穷,灾年开仓济贫,僧人行医治病等。近代国外的宗教团体进入中国以传教为目的做一些慈善事情。解放后,由于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对传统慈善采取批判的原则,民间性慈善活动中断了40多年。杨团认为,慈善的特色在于它的民间性,是社会化的个人行为。现代慈善不同于传统慈善的地方在于它是通过民间非营利性非政府性慈善组织进行的。朱传一说,传统观念上的慈善是施舍,是富人帮助穷人的个人行为。现代慈善的标志是有组织的社会行为,产生了现代管理的含义。慈善成为一种责任,因而它的内容就大大扩大了。

什么是慈善,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崔乃夫说,从观念上说,现代慈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在社会主义中国更是如此。过去是施舍,现在是有钱的帮助没钱的,有能力的帮助没能力的,健康的帮助不健康的,是一种完全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朱传一说,慈善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他列举了十个方面:济贫救困、就业、教育和培训、医疗卫生、社会服务、文化艺术活动、民族问题、科研、国际间的相互支持等,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强项。他认为中国的慈善事业要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这可能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一个选择。广东中山等地方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提出要抓住自己的强项,他们组织的“慈善万人行”活动已进行了八年,吸引了几十万人参加,善款已超过一亿元,全部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办了十件大事。在我国,从事慈善活动的多元格局已经形成,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不可替代优势,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协作,浦东十几个团体联合一日捐的做法给人很多启发。

关于总会和地方组织的工作,杨团认为从编制、资金、管理、决策、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要坚持民间性。郑也夫说,慈善事业应由民办,总会也不是事事亲自操作,应多为其他团体和有心行善的人拓宽空间,给他们以支持。盛洪认为,慈善总会的工作应着重创建制度,捐赠制度、法律制度、组织制度等。

参加会议的同志多数是第一次接触慈善这个课题,甚至不知有慈善总会。上海等地的成功在于取得了媒体的大力支持,上海每年有500多条慈善新闻。慈善组织要随时让社会公众知道你干了什么,怎么干的,还要干什么,以提高公信度。要努力扩大慈善宣传。要争取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面向社会公众,以生动典型事例激发慈善意识。


来源: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公众号

下一篇:2024,这些公益事业“新规”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