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旁观,躬身入局,公益人从痛点中反思,在行动中联合,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变量。在一次次的主动迎击与自我反思中,公益的维度与内涵不断延展,不断走向更加透明、有效的人人向善。
2023年,公益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我们梳理了值得长期思考的问题,供更多读者交流探讨。
01.《慈善法》新修订下公益组织面临哪些发展机遇?
立法修法能够充分加强公益慈善顶层设计。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诸多公益慈善力量可以且应该积极参与的具体领域和事项,如乡村振兴、科教、民主、文化、生态保护等领域。尤其在民生领域,报告强调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二十大报告指出了公益慈善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表明了未来公益慈善力量的服务范围和领域将更加广阔,服务方式将更趋多元化,为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发展提供了新的行动指南,同时也鼓励了慈善事业全面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并在促进共同富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与此同时,公益慈善法律体系也在持续完善,从顶层设计角度,通过立法修法等工作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正式实施。随后,《法律援助志愿者管理办法》、《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出台也为加强法律援助志愿者管理、规范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提供了制度遵循。
8月19日,民政部办公厅发布《民政部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指出为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满足民政事业发展需要和中央巡视组要求,民政部2022年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社会组织名称管理办法》《社会团体年度检查办法》,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等法律法规。作为影响公益慈善发展的重要法律,慈善法的修订也一直备受关注。
12月27日,慈善法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首次审议,并针对修订草案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此次修法回应了近年来慈善事业发展和慈善法落实中的问题,也为更好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提供了更充分的法治保障。
慈善法修订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里程碑事件,对社会都影响深远,如何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值得公益人认真思考。
02.互联网筹款平台力求“破圈”草根公益组织能否跟上发展步伐?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
互联网的飞速普及与发展,让公益筹款模式发生变革。《中国公益慈善数字化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从2017年到2021年,中国每年通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筹集到的善款已经从25.9亿元上升到了100亿元。
腾讯“99公益日”已持续8年,今年有5816万人次参与,总捐款额超过33亿元。但根据方德瑞信今年发布的报告,99公益日今年筹款数据“软着陆”,相比去年有所下降,其中总捐款额下降7%,捐赠人次下降了15%。值得关注的是,腾讯“一花一梦想”主题活动征集和筛选的16个公益梦想,吸引了5954万人次参与,公众参与度再创新高。
此外,阿里公益、字节跳动公益、新浪微博等多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纷纷推出相关主题活动。阿里巴巴“95公益周”累计动员2.6亿人次用户、220万商家、40多家国内公益机构参与到公益周的100多个公益活动中;在字节跳动公益发起的“DOU爱公益日”主题活动中,直接参与公益捐赠的用户达186万人次,累计捐赠2945万元;新浪微博开办“人人公益节”,联合百家媒体共同发出“在微博做好事”的倡议。互联网慈善影响力持续升温,各大平台慈善参与方式的开发也影响着整个慈善行业的理念与模式创新,推动慈善事业加快向平民化、大众化发展。
互联网筹款平台的多样化、规则复杂化之下,公募基金会开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爱德基金会早在2016年就成立了“爱德荟”团队,专攻互联网筹款的痛点;联劝与近300个公益组织合作,提供更多培训赋能的机会和更多发展的空间。
作为互联网公益生态建设的佼佼者,腾讯公益开始转换方向,越来越希望调用“远水”,解决公益组织筹资难的“近火”,淡化“配捐主导一切”的思维方式。那么,草根机构还有机会破圈吗?一方面,草根机构自身要在传播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的流量是“金手指”,需要向草根机构倾斜。
北京瑞森德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理事岩松认为,互联网筹款是慈善的手段不是目的,不能把目的和手段弄反了,不然很容易走向自己的反动。互联网筹款中存在制度、监管等方面缺失,慈善组织也有必要加强自律与公信力建设,防微杜渐。
03.数字化赋能公益慈善这是振臂高呼的口号,还是行业发展的机遇?
腾讯研究院发布的《2021公益数字化研究报告》中将公益数字化定义为,“公益组织和相关方,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创新公益服务模式,提升公益组织的运营效率,重塑公益事业价值链和协作网络,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
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与使用有助于提升社会、社区治理水平,普遍惠及民生。2022年5月,民政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等九部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社区治理智慧化水平。推动智慧社区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保障措施层面,《意见》要求健全完善政府指导、多方参与的智慧社区建设资金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社区服务”,创新提供服务模式和产品,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承接智慧社区建设项目运营,开展智慧社区知识普及和教育培训。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消除数字鸿沟以保障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权益的问题,《意见》也从强化数字技能教育培训服务、加强社区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高频服务事项推广“一站式”服务、扩展数字化支撑下的线下服务功能四个方面做出了规定,让智慧社区建设充分重视了老年人共享信息化成果的利益诉求。此外,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数字公益发展及其研究也成为时代赋予公益慈善的重要议题。8月29日,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数字公益慈善发展论坛于天津举办,政府部门、公益组织、互联网企业与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等100余位嘉宾参与论坛,共商中国数字公益慈善事业发展。9月2日,《中国数字公益发展研究报告(2022)》发布,梳理总结中国数字化公益的发展成果,指出数字化公益发展的问题及未来趋势。
04.加强政策引导和税费优惠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
2022年2月,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强调社会组织在参与乡村振兴专项行动、乡村振兴对接平台、乡村振兴项目库建设方面的重要性,提出要大力培育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帮扶合作机制,以及持续优化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支持体系。
6月8日,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召开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进一步强调要推动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迈上新台阶。
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在社会动员层面,明确强调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和作用,推动社会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且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鼓励引导各类公益慈善资金支持乡村振兴,鼓励公民个人主动参与乡村振兴。
另外,2022年5月发布的《支持乡村振兴税费优惠政策指引》也从鼓励社会力量加大乡村振兴捐赠等六方面梳理形成了109项税费优惠政策指引内容,通过明确税收优惠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激发了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活力,对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05.面对气候变化,公益组织如何推动“变革”?
气候变化危机正在加剧。2022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0-2019年全球温室气体年平均排放量处于人类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报告强调,如不立即在所有部门进行深度减排,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就将毫无可能。
目前,全球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中国也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减少碳排放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政府多部门协同、企业加大力度革新,也需要社会组织发挥号召、倡导、聚集和建议的功能。
但是,据有效慈善中心(CEP)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尽管世界各地的慈善领袖都在呼吁人们关注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基金会和非营利组织所关注的问题和社区,但全球基金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仍然十分有限,在资金捐赠、投资实践和对总体效能的认知等方面均有待提高。
2021年发布的《CEGA气候适应资助策略报告》指出,环境资助者网络当前项目整体上缺乏对气候变化因素的考量。该报告为改进项目设计提供了一系列建议,如加强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科学认识、优化国内保护区的规划和布局、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气候调节功能等等。
新能源建设如火如荼,社会组织能做哪些方面的工作?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专委会秘书长王卫权认为,新能源与煤电相比,更加清洁、可持续,实际上仍然需要社会组织力量的参与协同。首先,社会组织可以预测中国、全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其次,社会组织可以关注新能源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问题;最后,对于风电和光伏机组退役后,退役的风机叶片和电池组件等处理不当也会带来环境问题,社会组织可以关注如何解决此类问题。
环保议题如何做好公众倡导?2022年,“停止石油运动”(Just Stop Oil)成员陆续向《向日葵》《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干草堆》泼洒番茄酱土豆泥,然而这些激进而又富含恶作剧的做法也引起不少公众的反感,势必增加各大美术馆的安保负担,也不见得能够达到行为艺术者期待的效果。
因此,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倡导环境保护议题对于社会组织而言仍然具有不小的挑战。
来源:NGO观察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