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民政部举行2022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副司长黄观鸿、一级巡视员李健,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一级巡视员李波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以下为媒体问答摘录。
记者: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高校毕业生在社区有哪些就业创业机会?对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民政部门有哪些举措和政策支持?
陈越良: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就业创业,近期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通知》。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汇聚在社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的重心在社区。社区可以成为广大青年就业创业的新天地。
高校毕业生可以在社区服务业发展中施展才华。“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鼓励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引导市场、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托育、养老等服务业态。不断增长的社区服务新需求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对在社区提供养老、托育、家政、物业、健康等服务的小微企业,符合条件的,可以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高校毕业生在城乡社区服务领域创业的,按规定落实税费优惠、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相关提供社区服务的机构给予必要的场地支持。
高校毕业生可以在社区工作队伍中实现价值。据统计,在城市社区工作者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占到35%,他们已经成为社区治理的青春力量。《通知》明确规定,原则上2022年所有新招聘城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岗位全部向高校毕业生开放,鼓励拿出较多数量岗位专门招聘有志热心服务群众的高校毕业生。截至目前,全国共发布城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岗位8.2万个,全部面向高校毕业生开放,其中2.5万个岗位专门招聘高校毕业生。
高校毕业生可以在社区专业领域发展中绽放青春。新时代的社区工作既是平凡朴实的,也是复杂精细的;既是群众性社会化的,也是专业性智能化的,做好新时代社区工作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参与。《“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现代社区培育”的规划目标,近期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展现了社区专业领域加快发展的美好图景。
记者:民政部将如何持续鼓励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
李健:城乡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广大青年群众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接受历练、增长才干的重要平台,为建立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就业创业长效机制,民政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五个方面举措:
一是围绕“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发展目标,鼓励各地结合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要求调整完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规划,及时补充社区工作力量。
二是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立岗位薪酬制度并完善动态调整机制,让社区工作者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营造拴心留人、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三是加强对在城乡社区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培训,增强其服务群众的工作本领,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帮助其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做好投身城乡社区一线砥砺磨练、增长才干的职业准备。
四是通过“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先进事迹宣传,大力选树宣传扎根城乡社区、干事创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典型,营造将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鲜明导向。
五是设立一批城乡社区实习实践基地,组织在校大学生到城乡社区开展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等活动,引导在校大学生了解城乡社区居民需求和工作实际,激发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的热情。
记者:今年各地疫情频发、多发,为更好发挥志愿者在社区疫情防控中的作用,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李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和数以千万计的志愿者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民政部已印发《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指引》对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进行指导。
在总结各地工作经验基础上,这次三部门联合印发《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志愿服务工作指引》,主要供村(居)委会使用,帮助社区进一步提升动员、组织、使用、管理志愿者的能力,更好发挥志愿者在社区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指引》对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工作原则、平时准备、应急状态下的任务、方法、流程及保障等进行了具体指导,重点突出了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中社区的主体地位、平急结合的基本要求和对志愿者的关心关爱。从目前情况看,社区防控志愿服务需要特别注意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统一调度使用。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是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员引导社区居民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方式。因此,必须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调度,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指引》提出,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应当服从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指挥和部署;参与社区疫情防控的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要全面纳入社区统一调度和使用。
第二,要优化工作方式。志愿者是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辅助性力量。《指引》提出,要按照社区工作者带志愿者的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社区工作者带志愿者、志愿者帮社区工作者,既有利于减轻社区工作者压力,又有利于明确志愿者责任。希望各社区积极采用这种工作方式壮大社区疫情防疫力量,引导志愿者在社区工作者的带领和指导下有序开展各类服务,弘扬志愿精神。
第三,要加强关爱保障。强化对志愿者的关爱保障,是激发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参与热情的内在要求。《指引》指出,基层党委政府要统一协调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交通、就餐、保险等保障,维护志愿者合法权益,及时查处假借志愿服务名义进行营利性活动等违规行为。社区要统筹安排好志愿者的防疫物资,落实防护措施和安全培训,合理安排志愿者的服务岗位和服务时间,避免志愿者长时间高负荷工作,按照“谁招募、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做好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等各项管理工作。
第四,要在平时下功夫。要想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候发挥好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平时要把功夫做扎实。《指引》第二部分专门就做好应急准备提出了指导意见。关键有两点:一是在社区治理层面,需要健全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的常态化机制;二是在疫情防控层面,需要在思想、队伍、物资、日常联系和培训演练等各方面切实做好准备,为应急状态下快速实现平急转换,高效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民政部官网